101年第二次社會工作師考試試題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解析

 

 

試題評析:本年度之測驗題有不少模稜兩可的選項、專有名詞不附原文且譯名怪異,又加上各題難度非常不一致(簡單的太簡單、難的又太難),勢必影響整份試題的品質,要獲得高分並不容易。就配分比重而言,本年度之量化研究佔56.25%、質性研究佔33.75%、社會統計佔10%,和過往十幾年的趨勢相較,質研之比重等於上升了近30%之多,已和高普考試接近,未來的考生應調整準備方向。陳遠在此祝福各位:金榜題名!

 

甲、申論題部分:(50分)

 

一、如果你是老人安養機構的社工員,你想了解機構老人參與活動狀況和其身心狀況之關係,你將如何進行「內容分析」研究?(25分)

 

【擬答】

一、內容分析法的定義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蒐集資料以及分析文本內容的技術。內容指的是文字、意義、圖片、符號、想法、標題或是其他可以溝通的訊息。內容分析法包括隨機抽樣、非干擾性測量、操作化過程以及編碼過程。其適用時機有三:第一,涉及大量文本的問題;第二,當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存在著時間或空間上的距離,無法直接接近時;第三,需要揭露原本從文本中難以察覺的訊息。(Neuman

 

二、內容分析法的條件

作為一種科學的分析方式,它必須滿足三大條件:

()具備充份的客觀性:每一步驟都應有明確的規則與流程作依據,針對所要分析的內容,設計出客觀的類別,以便可以將複雜的資料予以歸類。因此,在分類中排除研究者個人的主觀性,至為關鍵。

()必須系統化:當研究者把資料歸類為某種類別或編碼(coding)時,採用的標準必須首尾一貫。

()必須通則化或定律化:所得到的結論最好能支持或否證以往的理論,形成某些經驗通則,而非僅只描述某些現象而已,或是淪為零散的例舉,使人難以洞悉全貌,降低了研究的貢獻。

 

二、內容分析法的過程

 

()選擇適當的主題:主題必須與內容分析法相配合,確實可以回答研究者提出的問題。在本題之情境中,則是以<某老人安養機構之活動紀錄及安養老人之健檢紀錄之內容分析>,作為本研究之主題。

 

()從資料中抽樣:在過濾資料時,要使樣本具有代表性,在量化研究的要求中特別重視。因此,將以系統隨機抽樣(systematic random sampling)之方式,在時間上進行等距抽樣。首先,先將研究所涉及的五年依週數劃分為260週;其次,是決定樣本數,初步訂為26週;最後,計算抽樣間距(sampling interval),乃是以260/26=10,故每10週抽取一週,以至於額滿。

 

()從內容當中,發現資料的意義:內容分析法是要在資料中解讀背後所攜帶的訊息,不可是研究者個人的領悟體會,而需由既有的理論觀點中演繹出研究假設,藉此導引出判讀(驗證假設)的方向,最忌漫無目標。

 

()設計出編碼的系統與規則:編碼就是將資料轉化為數字的過程。以本例而言,應著重於機構活動在每週的頻率(frequency)、數量(amount)、類型(type)、來源(source)、密度(degree of intensity)等等,並且對照機構中安養之老人在每週的健檢狀況之間,是否具有一定的正面關聯。

 

()分析編碼資料:資料既已經過整理,研究者便可以圖形或表格方式,將資料所攜帶的訊息予以釐清、判斷和呈現。最重要的是:必須檢討分析的結果是否成功回答研究問題、支持研究假設,並且應在末了提出自我反省,建議未來可以改進的方向。

 

二、如果你想針對「新移民家庭的親子教養和互動關係以及孩童之生活適應」執行一項質性研究,請問你會採取那種研究策略(Research Strategy)?並請進一步說明研究進行的步驟和過程中採用的方法。(25分)

 

【擬答】

由於本研究欲瞭解新移民家庭的親子教養、互動關係與孩童之生活適應之關係,而各個新移民家庭乃是分散於各處、彼此不一定相識之情況,故不宜採取定點、深入的田野研究,而建議採用分處進行的焦點團體法,以求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移出國籍的新移民中,分別進行訪問。

 

一、焦點團體法的定義

焦點團體法是一種「團體」訪問的質性研究方法,所以又稱為焦點訪談法(focused interview)。這種訪談法與一對一式的深入訪談法最大的差異是多了團體成員的互動和討論。研究者在此法中往往扮演了中介者(moderator)的角色,其所收集的資料,便是以團體間互動討論的言辭內容為核心(參考胡幼慧,1996: 223-237)。

 

目前焦點團體訪談一般包括八到十二人,訪談過程約持續一個半到二個半小時。焦點團體場所也可能包含訪談的錄音或錄影設備,甚至可能有隱藏式麥克風給中介者配戴,使觀察者也能對訪談提供意見。中介者是確定團體討論平順進行的關鍵。因為研究意圖不同,中介者對討論可以是較指導性(directive)、較少指導性(less directive)、非指導性(nondirective),只要仍維持在所關注主題上即讓討論自然進行。在什麼對團體成員是重要的和對研究者什麼是重要的之間必須達到平衡。較少結構的團體會傾向追求那些對團體成員本身較重要、相關及關心的議題和主題。但研究者通常有較特定的資料需求,只有當中介者採取一個較引導性、結構性的方式時才會發生這些需求相關的議題討論。(Stewart & Shamdasani

 

二、焦點團體法的特點

此法的特色是能夠在短時間內針對研究議題,觀察到大量的語言互動和對話。研究者可以從此對話和互動取得資料和洞識(insight),對於「探索性」(exploratory)的研究而言,是一項有利的方法。

()適於探索較新的研究領域

()可以根據受訪者的經驗發展假設

()評量不同地點、人口群之差異

()對以往研究結果,尋求參與者之解釋

()深入探索具體的面向、意義

 

三、焦點團體法的研究設計

(一)界定問題/擬定研究問題

(二)確認抽樣架構

(三)確認中介者

(四)產生訪談大綱及前測

(五)招募樣本

(六)運作團體

(七)解釋及分析資料

(八)撰寫報告

 

乙、測驗題部分:(50分)

註:以下各題之下的說明文字若為藍色,僅只是對解答做說明,但若為紅色,則為官方答案出現疑義或錯誤之題目,煩請讀者留意之。

 

1 下列有關焦點團體訪談的資料分析,何者錯誤?

(A)應描述研究對象與團體(B)應熟讀訪談的紀錄

(C)應將資料單位化(D)研究者應獨立完成資料的分類

D

檢討:C所謂的資料單位化,係指將資料分割成記錄單位(一個參考點出現時的最小內容體)、脈絡單位(一個記錄單位所應被參考檢視之最大內容)並決定單位類別(單字/術語、主題、人物、段落、項目),以利於進一步之編碼,當然為正確。故唯一可能之解只有D,因無人規定內容分析之資料分類必須由單人獨立完成。如官方答案為C,請記得務必申訴。

 

2 以下那一種研究方法必然應用田野觀察的技術?

(A)個案研究法(B)俗民方法論(C)內容分析法(D)建制民族誌

B

檢討:

所謂「建制民族誌」(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乃是由加拿大女性主義社會學者Dorothy E. Smith所創立,主張在日常生活的觀察中,描繪出父權建制如合為女性生活進行全面性的壓迫,而不必然為當事人所察覺。因此,較合理的回答應為D,否則即為無解,全體送分。

至於俗民方法學(ethnomethodology),則是由社會學家Harold Garfinkel所創立,主要的旨趣在於發掘常民在日常生活之能動性,可兼採觀察、訪談等各種研究方法,不必然僅限於觀察。例如,George Rizter之《社會學理論》下冊,第十一章之俗民方法論中,特別指出了「對話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其目標乃是「詳盡理解對話之間互動的基本結構」(p.78),但這卻是屬於訪談法或次級資料分析法。由此可知,俗民方法論絕非如題目所述,是「必然」會應用田野觀察之技術。(請參考該書下冊之pp.84-96)官方答案為B,明顯錯誤。

 

3 下列有關「個案研究」的敘述,何者正確?

(A)所謂個案即為一個個體(B)個案研究不能形成通則式的理論

(C)個案研究應不帶任何理論預設(D)個案研究是對特定事物的有限關注

D

檢討:

個案研究犧牲了樣本數目,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深度換取廣度。D中所謂「對特定事物的有限關注」,等於是劃地自限,失去個案研究預期的豐富意蘊。例如,潘淑滿在《質性研究》一書當中,特別引用Feagin et al.1991)之見解,指出個案研究之特色如下。其第2點所言之「深入式的研究」,便絕不是「有限關注」。

1.在自然情境下探究問題:研究者能夠進入研究對象的生活場域,在不干擾研究對象的自然情境下,進行有關研究現象或行動的觀察。

2.深入式的研究:針對單一研究對象,透過多重方式進行有關研究現象或行動意義的了解。

3.重視脈絡的觀點:能夠讓研究者對某一特定現象的發展歷程與生活模式,進行長時間的檢視。

4.建構理論:在研究過程所蒐集到的豐富資料,可運用歸納、比較、對照的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最後發展出新理念或新思維,並作為建構理論的基礎。

 

另外,林佩璇亦在<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2000)一文中,討論過個案研究法的特質。其第1條之整體性,必是重視對個案進行完整瞭解,絕非片面。

1.整體性:反對量化研究的簡化主義,希望從較完整的情境脈絡中,充分掌握研究現象。

2.經驗理解:反對運用客觀、中立的立場來進行研究,強調研究者在整個研究過程,必須充分了解研究現象的複雜關係,深入同理被研究對象與行動之意義,並將研究所蒐集的訊息與理解之意義傳達給讀者。

3.獨特性:強調每個被研究的現象或行動都有其獨特性,必須深入了解被研究情境、事件、方案和現象的背後所呈現之意義為何,而不主張將研究現象推論到其他情境。

4.豐富描述:對於研究結果的呈現,主要是透過厚實描述(thick description)的方式,對研究現象的意義加以描述與詮釋。

5.啟發作用:透過研究過程闡明研究現象,除了可以擴展讀者對現象的了解與洞察之外,同時也發展出對社會現象與問題的敏銳觀察力。

6.自然類推:研究結果是將個人的經驗融入研究對象或行為的理解,並對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習慣重新理解與詮釋。

 

由以上兩處學術舉證可知,不論命題者另行舉出何種根據,都不足以當作是唯一通說,再加上「有限關注」一詞之意義十分模糊,理當全體送分。

 

4 在一項量化研究中,研究者想分析兩變項之間的關聯情形,試問下列那一步驟為非必要的?

(A)個別變項的敘述性統計(B)建立解讀表格

(C)建立評析模式(elaboration model(D)次團體(樣本)的比較分析

C

檢討:

題目之原意乃是:要進行雙變項分析,需參考哪些資料?A為單變項分析,照理是最多餘的一種;BD皆為雙變項分析,都屬必要;至於C為多變項分析,看似多餘,實則不然,因為即使當兩變項之間存在高度相關,若在詳析分析(亦即C中所譯之評析模式)當中顯示受到第三變項干擾,如此很可能是虛假關係、中介關係或交互作用。故嚴謹的相關分析,絕不能忽略各種潛在變項的影響,因此必然涉及多變項分析的應用。

請見,李沛良,《社會研究的統計分析》,p.211,其中有云:「社會現象是錯綜複雜的,兩個變項之間的關係甚可能受其他的變項所影響。因此,當前社會學研究大多是包括兩個以上的變項,除了要進行單變項和兩個變項的統計分析以外,也要進行多變項的分析。」

 

5 下列那一種研究方法,往往不會被歸類為質性研究的方法?

(A)行動研究法(B)評估研究法(C)田野研究法(D)焦點團體法

B

 

6 關於樣本大小(sample size)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在假設檢定(hypothesis testing)時,樣本大小的主要考慮因素是抽樣誤差

(B)在母數估計(parameter estimate)時,樣本大小的主要考慮因素是統計考驗力(power

(C)樣本大小並非研究中的重要議題

(D)當自變項個數較多時,樣本數也需要大一點

D

 

7 一項測驗的信度與下列何者最有關?

(A)系統的變異(B)非系統的變異(C)測驗的題數(D)內容的正確性

A

檢討:

照理B(非系統誤差)、C(測驗題數)皆可,且根本難分何者為「最」。雖然依信度之定義,乃是反映測驗受到非系統誤差之程度,但信度亦強烈受到題數之影響。題意如此模糊,絕無將責任推給考生的道理,應當BC皆對。

但是,官方答案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竟然為A。諸君應當不難想起,系統的變異(此一譯法在國內是第一次看見,卻又不附上英文,如此命題瑕疵令人遺憾),更標準的說法是系統誤差(systematic error),又稱為恆常誤差(constant error)或偏誤(bias),會威脅的是效度、而非信度,按理是最不可能的選擇,竟成為官定答案。除非是研究助理打字錯誤,否則其離譜程度令人訝異。

 

8 下列何者不是分析質性資料的軟體?

(A)NVivo (B)Atlas.ti (C)MAXQDA (D)SAS 代號:90270 頁次:42

D

 

9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量化研究視世界為一個靜態的事實,同時強調研究者要儘量客觀

(B)質性研究比量化研究有更多主觀的成分

(C)深度訪談法在研究過程中時,可視實際需要而酌予修改訪談大綱內容

(D)問卷調查法在施測過程中時,可視實際需要而酌予修改問卷內容

D

 

10 關於「次級資料分析法」(secondary data analysis)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次級資料分析法很適合作政策研究

(B)次級資料分析法對信度和效度的重視與要求程度比較小一點

(C)次級資料分析法最大的研究限制,就是往往研究者從文獻中找出的可能影響依變項的自變項,但在資料庫中卻沒有辦法找到

(D)使用次級資料作分析時,一定要取得該次級資料持有人的正式同意,方能使用

B

10題:關於次級分析法之信效度,通常會受到所引用資料的影響,而非研究者本身的問題,但這絕不意味著要降低信效度之要求,而是可精選高品質之資料進行分析,故應選B。至於D中所述,一定要取得次級資料持有任呃「正式同意」,未免反應過度,如果是官方資料或開放權限之資料,根本不需要刻意獲得資料持有者的額外同意。若是命題者如此執著於「正式同意」這般的語文遊戲,那BD皆可。如官方答案只有D,請務必提出申訴。

 

11 若一組分數中,每個分數都加5,則該組分數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會有何變化?

(A)5 (B)5 (C)不變(D)資訊不足,無法判定

C

檢討:因r值乃是經由標準分數之計算而得,故不受原始單位之影響。

 

12 下列何者不是「集中量數」(Measures of central tendency)?

(A)全距(Range(B)眾數(Mode(C)中位數(Median(D)算術平均數(Mean

A

 

13 若有兩組分數,一組分數中每個分數都乘10,而另一組分數中每個分數都除以5,則此兩組分數的相關係數(Pearson’s r)會有何變化?

(A)變為10 (B)變為1/5 (C)不變(D)變為2

C

 

14 下列何種統計檢定方法屬於「無母數檢定」(Non-parametric test)?

(A)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B)t 檢定(t test

(C)F 檢定(F test(D)z 檢定(z test

A

 

15 採用邏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統計分析方法時,自變項與依變項應各屬何種測量尺度?

(A)自變項為類別尺度、依變項為等距或比率尺度

(B)自變項為次序尺度、依變項為等距或比率尺度

(C)自變項為等距或比率尺度、依變項為類別尺度

(D)自變項為等距或比率尺度、依變項亦為等距或比率尺度

C

檢討:所謂邏輯迴歸,乃是在自變項為等距、等比變項,而依變項為二分式類別變項(dichotomous nominal variable)之時,所採用之迴歸分析。

 

16 下列關於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法與焦點團體(focus group)法的敘述,何者錯誤?

(A)在深度訪談法中,訪談者與受訪者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係

(B)深度訪談法進行時,常常會準備一個「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

(C)焦點團體法蒐集資料的效率往往是優於深度訪談法的

(D)焦點團體法的主要優點之一就是擁有高外在效度

D

 

17 採用變異數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統計分析方法時,自變項與依變項應各屬何種測量尺度?

(A)自變項為類別尺度、依變項為等距或比率尺度

(B)自變項為次序尺度、依變項為等距或比率尺度

(C)自變項為等距或比率尺度、依變項為類別尺度

(D)自變項為等距或比率尺度、依變項亦為等距或比率尺度

A

 

18 下列那一種評估研究的類型,往往都是發生在方案或政策實行之前?

(A)需求評估或調查(B)過程評估(C)成果評估(D)成本效益分析

A

 

19 下列何者是「單案研究設計」(single subject research design)在研究倫理上最受到爭議的類型?

(A)AB設計法(B)ABAB設計法(C)多重基線設計(D)多重組合設計

B

 

20 下列何者是「單案研究設計」(single subject research design)在實務上最常使用到的類型?

(A)AB設計法(B)ABAB設計法(C)多重基線設計(D)多重組合設計

A

 

21 下列何者不是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A)時間系列設計(time sequential design

(B)相等時間樣本設計(equivalent time sample design

(C)單組前測、末測設計(one 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

(D)平衡對抗設計(counter-balancing design

C

 

22 下列何種調查研究方法的成本相對較高?

(A)面訪問卷調查研究法(B)電訪問卷調查研究法

(C)集體填答問卷調查研究法(D)郵寄問卷調查研究法

A

 

23 用統計中的「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方法,可以檢視下列那一種效度?

(A)表面效度(B)內容效度(C)經驗效度(D)建構效度

D

 

24 Cronbach’s α係數是下列那一種信度的指標?

(A)再測信度(B)複本信度(C)內部一致性信度(D)訪員間一致性信度

C

 

25 下列關於總加量表(Likert Scale)的敘述,何者錯誤?

(A)總加量表一定是五等分量表(5-point Scale

(B)總加量表是測受訪者的主觀意見

(C)一個總加量表可以劃分成若干分量表

(D)只要兩個受訪者的總加量表總分相同,就表示此二人在此問題的態度傾向相同

A

 

26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科學的目的在於解釋、預測與控制

(B)科學方法的步驟主要包括:觀察現象、建立假設、蒐集資料、分析資料與歸納結論

(C)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應當保護被研究者,避免其受到心理或生理上的傷害

(D)研究者一定要提供被研究者酬勞,否則就違背了研究倫理

D

 

27 下列關於抽樣(sampling)方法的敘述,何者錯誤?

(A)配額抽樣(quota sampling)是一種隨機(random)抽樣的方法

(B)不同的隨機抽樣方法結合在一起,還是隨機抽樣

(C)立意抽樣(purposive sampling)是最常見的質性研究抽樣方法

(D)當有效樣本數在各層的比例與母體差距頗大時,可用加權(weighting)的方式來處理

A

 

28 對於研究倫理的敘述,下列何者最不妥當?

(A)研究者本身盡最大的善意與用心,勝過客觀的審查程序

(B)為使研究能順利進行,有時可對研究對象隱瞞研究目的

(C)為保護研究資料,研究者應可抗拒法院索閱資料的要求

(D)對於未成年人所做的研究,其監護人可代為同意是否參與

A

檢討:

按理ABC都成立。A強調研究者的主觀善意,可以免除客觀的倫理審查委員會之審議,有理乎?B指出研究者可能因需要而對受試者隱瞞研究目的,這在心理學界的實驗中的確存在,只是始終有倫理上的不安,現今除了有特殊理由,否則傾向於禁止。C指研究者應不分青紅皂白保護報導人,雖持肯定者較多,但絕非毫無條件,若是某位報導人有犯罪之虞,甚至是傷人或自傷之可能,此時焉能隱瞞?如此模稜兩可之選項,卻要求考生選擇「最不妥當」之一項,這種要求恐怕才有欠妥當。

 

29 下列那一種方法是屬於「非介入性研究」?

(A)內容分析法(B)口述歷史法(C)自然觀察法(D)俗民方法論

A

 

30 關於「評估研究」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評估研究可應用實驗設計

(B)形成性的評估比總結性的評估看重研究結果的類推

(C)行動研究可視為一種形成性的評估研究

(D)需求評估是方案評估的一種

B

 

31 有關質性研究,下列那一項敘述正確?

(A)質性研究的最終目標是在發展紮根理論

(B)質性研究不需考慮抽樣的問題

(C)質性研究的訪談可以在團體中進行

(D)所有在實地(田野)進行的研究均屬質性研究

C

檢討:以A而言,紮根理論法之主張者,如StraussGlaserCorbin等人,勢必拍手叫好,但近年來紮根理論法已受到許多批評,且建構理論絕非所有質性研究的共同目標。至於C所說,訪談在團體中進行,意指不將受訪者與受訪情境的他人進行隔離,這在重視自然情境的田野研究來說,是很常見的作法,以此可觀察受訪者與其他人互動之情形。故AC都成立,若官方答案只限定A,可提出申訴。

 

32 有關調查研究的優缺點,下列那項敘述錯誤?

(A)問卷調查法適合調查複雜情境的脈絡(B)抽樣調查的結果有分析上的彈性空間

(C)訪問調查法可以獲得較高的完成率(D)問卷調查使得大樣本的調查具有可行性

A

 

33 以變數與變數之間應具有的關係檢視一測量的效度,是屬於:

(A)表面效度(B)建構效度(C)內容效度(D)效標關聯效度

B

檢討:以相關程度檢驗效度,必屬效標關聯效度。雖然,自1985年以來,美國心理學會(APA)已認定內容效度與效標關聯效度皆為建構效度的一部份,但是依邏輯歸屬而論,以相關分析來確認效度之方式,理應先歸屬於效標關聯效度、後歸屬於建構效度,斷無跳越範疇之理,故答案絕不可能為B。學術舉證,請選擇任一研究法教科書,有關三大效度之處。

 

34 某校為調查學生意見,請導師讓各班學生抽籤,各派出5名代表去做問卷。試問這種抽樣方式是:

(A)簡單隨機抽樣(B)系統隨機抽樣(C)分層隨機抽樣(D)集叢隨機抽樣

C

 

35 某人設計了一份問卷,對每一個問項均請作答者自0,1,2,3,4選擇一個數字代表其「完全不同意(0)」到「完全同意(4)」的意見。試問這可達到那一種測量水準?

(A)名義量數(B)順序量數(C)等距量數(D)等比量數

B

 

36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概念化是我們用以掌握現象的一種過程

(B)概念化是為使一名詞概念有明確界定的意涵

(C)概念化只能就一概念的特定層面(dimension)進行

(D)用來作為一個概念的指標只能有一個

D

檢討:CD皆可。以C而言,概念化為何必須限定在特定層面(面向)進行?紮根理論法所推薦之開放式譯碼(open coding),便是範疇(概念)之下逐步建立多種性質(層面)而不設限。請見:《質性研究概論》,Strauss & Corbin所著、徐宗國譯,pp.71-84。

 

37 有關歸納式理論建構的陳述,下列何者錯誤?

(A)從生活中具體事實去研究(B)用量化的研究方法

(C)用探索性的態度來探討(D)用歸納方法,綜理出某種普遍法則

B

 

38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概念均發展自經驗(B)不是所有概念均有清楚的意義

(C)變數與屬性均代表概念(D)變數是屬性的邏輯群集(logical groupings

A

檢討:A為錯誤。根據簡春安、鄒平儀之見解,概念可能由想像而來、由經驗而來、由專業規則而來、由其他概念轉化而來等四種。至於C所謂「變數與屬性均代表概念」,語義非常模糊難辨。雖然變數乃是經由概念之操作化而來,但它無法完整「代替」概念,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反映」概念,因此有嚴重語病。但相較之下,A之錯誤更大,頂多也是讓AC皆對。如果官方答案選C而未選A,建議提出申訴。

 

39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理論是由一些命題所組成(B)理論都具有指明變項間因果關係的功能

(C)理論對現象的解釋力有層次、形式和模式之別(D)新的概念有時也可發揮理論的功用

B

檢討:BD皆可。以B而言,就實證典範的標準看來,一則理論必定是由多項因果命題所組成,不為錯誤;至於D之陳述並不完整,漏洞百出,怎會無誤?一則理論由多項命題組成、一項命題至少串連二個概念,如此這般,如何讓一個概念發揮整個理論的功用?如此草率的陳述,根本無法判斷。

 

40 某人分析某次選舉結果,發現獲勝的政黨得票中以女性選票居多,而宣稱女性的偏好是該黨獲勝原因。試問這樣的分析正確否?

(A)正確(B)不正確,因未對所有政黨作分析

(C)不正確,因未對所有女性選民作分析(D)不正確,因未對所有選民作分析

D

檢討:我們依照題意,製表說明如下:

性別

選舉結果

女性

男性

合計

當選政黨

31

29

60

落選政黨

21

19

40

合計

52

48

100

(註:紅色數據為陳遠老師所杜撰。)

本題很明顯是一個選擇偏誤(selection bias)的例子。題目所述,其實可以被轉換為一張沒有完成的交叉表:僅有當選政黨的女、男得票數,卻沒有落選政黨之數據。此時該補上什麼?當然是B:落選政黨。請看表中杜撰之數據,若是女性投票者原本就比男性要多,不但在當選政黨中是3129,且在落選政黨也是2119(或是換了數據也無所謂,重點是女仍多於男),如此這般,便無法證實性別影響了選舉結果。

然而,官方答案竟然是D:也就是希望能對所有選民做分析。面對如此水準低劣的官方答案,除了無言,還是無言。畢竟已凌晨六點,十月大的女兒就要甦醒討奶,若是還有不懂的看倌,我以一則小故事做結:

郝曉:「餓了一整天,我們吃飯吧!」

吼蘭:「不,我不要吃飯。」

郝曉:「為什麼?」

吼蘭:「我要的是吃飯、吃菜、吃水果、還有喝湯!」(補個:啾咪!)

 

十三題疑義、16.25分的比重,對前途之影響不容小看。願各位踴躍申訴、並且申訴成功,爭取自己勤讀本應得到的肯定,並且,能以最快速度脫離社工證照鬼打牆之魔咒:


祝、金、榜、題、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wershutg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