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9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試題

等別:高等考試

類別:社會工作師

科目: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解析:陳  遠

 

試題評析:首先以題目配分做分析,在社工研究法的三大環節中,量化研究:質化研究:社會統計=603010,和往年的比例之下,最突出的是質化研究大幅上升,日益接近社工所之試題風格。至於就試題內容來看,兩題申論題難易適中,但選擇題仍有部份模稜兩可的題目出現,其中的多元迴歸分析已屬研究所試題的難度。大抵而言,有準備的考生要突破70分並不困難,社會統計較薄弱的考生,也應有挑戰60分的機會。陳遠預祝各位:金榜題名!

 

一、試述準實驗設計(類實驗設計)(Quasi-Ec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的意義及類型,請依照您社會工作實務或實習經驗中設計一準實驗研究。(25)

 

答題關鍵:本題可說是94年「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之翻版,皆屬準實驗設計之題型,可說是社工師申論題中的常客。特別值得注意之處是:除了可採用各種準實驗設計之外,單案研究法亦屬準實驗設計的一種,舉凡AB設計、ABAB設計、ABA設計、ABCD設計、AB1B2B3設計、BCBC設計、多重基線設計等,皆為可選用之方法,也是陳遠老師在總複習班特別提點之處。恭喜有準備的考生!

 

所謂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是指當某些情境不能用真實的實驗方法來控制變異量時所使用之實驗研究法。其類型如下:

 

()準實驗設計的類型

1.時間系列(time sequential test

  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

時間系列設計是對於某些團體或個人所進行的週期性測量的過程,將之呈現在時間系列中,以觀察實驗所產生的改變狀況。時間系列設計和前實驗設計第二型單組前後測的設計,在邏輯上是相同的,因為它表面上同樣缺乏控制組,雖然都使用了前測與後測。

 

  2.相等時間樣本設計(equivalent time sample design

  X1    X0    X1    X0

對一組受測者抽取兩個相等的時間樣本(time sample),在其中一個時間樣本裏,出現實驗變項(X1),在另一個時間樣本裏,不出現實驗變項(X0)之實驗設計。

 

  3.相等質量樣本設計(equivalent materials samples design

  MaX1O    MbX0O    McX1O    MdX0O    etc.…

等量樣本設計是以相等的樣本來比較是否是因「實驗變項的處理」而造成差異,通常相等的時間也被包括在內。

 

  4.非相等控制組設計(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

    O    X    O

    O         O

係由未經隨機抽樣的二組不相等的樣本所組成。實驗組與控制組均有前後測,常用於無法打破團體份子、無法採用隨機或配對之團體。

 

  5.平衡對抗設計(輪換實驗設計)(counterbalanced design [rotation experiments]

利用四組未經隨機分派、維持原來團體形式的受試者,每組在前後數個時機中,重複接受數種不同的實驗處理,可比較不同groups的所有效果。

 

()準實驗設計的範例

 

1.研究主題: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之成效評估研究

2.研究假設

(1)社區自主運作模式有助於社區居民之生活適應

(2)老人社區化預防照顧有助於長期照顧老人之生活適應

(3)連續性照顧機制有助於老人之生活適應

3.研究對象:根據行政院核定之「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由某地方政府所甄選之六個據點作為研究之對象,因而屬於立意抽樣。

4.研究工具:針對實施效果的測量,制定「生活適應量表」,以Likert Scale方式所編製之四點量尺而成。在操作化程序上,劃分為「生理層面」、「心理層面」、「社會層面」等三面向,分別制訂指標。為求測量品質,在信度檢驗上採用Cronbach’s α係數,在效度檢驗上則採用建構效度之作法,以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抽取量表項目之共同因素,是否吻和於原初設計時的三大面向,以作為測量有效之依據。

5.研究方法:首先,採用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之「非相等控制組設計」(m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將三大方案、針對三個委託機構,分別施以評估。其次,在依變項的測量上,以調查研究法之面對面訪問(Face-to-face interviewing),以標準化訪談技巧,蒐集社區居民在生活適應上的資料。

(1)進行前測:針對第一、第二、第三方案,由社區發展協會、老人福利團體、地區農漁會所受託之據點居民,進行「生活適應量表」之施測,採用面訪方法蒐集。

(2)實施方案:針對第一、第二、第三方案,由社區發展協會、老人福利團體、地區農漁會所受託之據點居民,為期一年。

(3)進行後測:針對第一、第二、第三方案,由社區發展協會、老人福利團體、地區農漁會所受託之據點居民,進行「生活適應量表」之施測,採用面訪方法蒐集。

6.資料分析:由於並未採用隨機分派,且所比較者為前測、後測分數,屬於重覆量數(repeated measures),故為相依樣本(dependent samples),分別針對三個方案之前測、後測之量表分數,進行兩個相依樣本之t檢定,設定顯著水準在0.05之水準,進行考驗。

 

二、社會工作領域運用質性研究法時,如何決定抽樣策略及樣本的大小規模?試舉例說明之。(25)

 

答題關鍵:質性研究的抽樣策略為張海平老師在課堂上一再強調的重點。然而,因質研十五種抽樣策略數目甚多,故作答方式可由簡單到複雜分為三種:第一,以非隨機抽樣和隨機抽樣做比較,力陳質研之非隨機抽樣強調小型樣本、深度資訊的特質,迥異於大型樣本、淺度資訊的隨機抽樣法,並「詳舉」一例做說明,此為最簡單的回答方式;第二,列舉至少五種質研抽樣策略,並「略舉」一例做說明;第三,詳舉十五種質研抽樣策略,並「寥舉」一例說明,這是最複雜的作答方法。雖然第三種方式最為整全,但即使僅採用第一種方式,也有機會獲得十五分以上的肯定!

 

質性研究主要是針對少量的樣本做集中深入的探討,因此在抽樣策略上便迥異於量化研究的作法。相對於量化研究的隨機抽樣法(Random Sampling),質性研究重視的是非隨機抽樣法(Non-random Sampling)或逕稱立意抽樣法(Purposive Sampling, Purposeful Sampling)。其效用乃在於選擇資訊豐富(information-richness)之個案做深度的研究,因為這些個案含有大量對研究目的相當重要的訊息與內容。其類型如下:

 

()極端或異常個案取樣(Extreme or deviant case sampling):這些反常的個案常有豐富的資訊,因此特別具有啟發性。

()深度抽樣(Intensity Sampling):樣本是由對研究現象表現出充份興趣,而且資訊豐富的個案所構成的。和上一類型相反,深度抽樣是尋求可以典型代表研究對象之個案。

()最大變異抽樣(Maximum Variation Sampling):此法乃是要抓住並描述大量參加人員或方案變化的中心論題和重大結果,藉著小數額的樣本就能看出如何對現象產生變化,這種大量變化中呈現的任何共同性均有其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同質性樣本(Homogeneous Sample):與前者不同,研究者不找最大的變異性樣本,而是選擇一些同質性樣本,使能夠對這特殊的群體做深入的研究。

()典型個案抽樣(Typical Case Sampling):若研究乃是探討一些顯為人知的現象與問題時,以該現象的典型個案作為研究對象,將具有畫龍點睛之效。

()分層立意抽樣(Stratified Purposeful Sampling):若在使用典型個案抽樣時,研究者選取一些高於平均、等於平均、低於平均的個案時,即為分層立意抽樣。

()關鍵個案抽樣(Critical Case Sampling):研究者抽取對整個現象產生關鍵影響的人物,針對這些人物在所研究的現象發生時的行為、意見或態度。

()雪球或鏈式抽樣(Snowball or Chain Sampling):亦即非隨機抽樣中的「滾雪球抽樣」。

()效標抽樣(Criterion Sampling):先制定某一標準,再研究符合這些標準的個案。

()理論性或操作性建構抽樣(Theory-based or Operational Construct Sampling):研究者根據重要理論建構之潛在表徵及代表性,從其事件、生活片斷、時間週期或人物中來抽樣,即為理論性建構抽樣。把研究的現實事例加以操作化定義,而對這些事例進行研究,即為操作性建構抽樣。

(十一)驗證性與否證性個案(Confirming and Dis-confirming Cases):研究者選取新的個案來驗證過往理論的效度。

(十二)機會抽樣(Opportunistic Sampling):研究者在實地工作中做及時的抽樣,以充份利用資源,並且掌握時機。

(十三)立意隨機抽樣(Purposeful Random Sampling):研究者若把所要做的個案資訊系統化,然後設計選擇所要研究的個案的隨機抽樣程序,即為立意隨機抽樣。

(十四)抽樣具有政治重要性的個案(Sampling Politically Important Cases):這是關鍵個案抽樣的另一種,但以選擇具政治敏感之場合或分析單元為主。

(十五)便利性抽樣(Convenience Sampling):即非隨機抽樣中的「便利抽樣」。

 

例如,某研究者想對身心障礙者之主要照顧者進行深度訪談,基於愈重的障礙等級其主要照顧者之負擔亦愈沉重,故採同質性樣本(Homogeneous Sample)抽樣,僅選取極重度之身心障礙者之主要照顧者。

 

選擇題難題註解:

10: 雖然在"手段上"使用到個案資料, 但是在"目的上"是欲了解寄養原因的變化,故涉及因果關係之長期研究,答案選B(歷史比較分析法)而捨D(個案研究法).更何況,研究者對於個案資料"僅限於使用",而非自行對個案進行資料蒐集之工作.

16: 本題真正的焦點只有一個: 質性研究的結果是否可以驗證? 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涉及到質研的外在信度(不同的研究者在觀察結果上的穩定性).如學者Earl Babbie便指出質研之信度較差;至於Egon Guba則認為質研可以加強外在信度,例如可同時指派多位觀察者進行觀察,或是藉由研究者之間的同儕討論(peer review).陳老師本人採信Guba之見解,故建議答案為A,但若回答B應不致為錯,鼓勵提出申訴.

33: 在國內對焦點團體法的討論最有影響之學者 Stewart & Shamdasani ,焦點團體之抽樣截然不同於強調隨機原則的調查研究法,最常採用的是立意抽樣.若答案A中所謂的"嚴格的抽樣"就是指隨機抽樣而言,那明顯是錯誤的; 若命題者別有所想,例如在立意抽樣之時並不隨便,還需要考慮團體成員的同質性與異質性之問題,此時稱之為"嚴格",亦頗有可能.在語意模糊的情況下,陳老 師建議選A,但若答案公布為C,建議考生提出申訴.

 

34: 90年社工師考題有一題類似題:某研究者將主計處多年來的「家戶所得及消費支出水準」統計資料加以利用,以進一步分析消費者支配所得的消費型態。則該研究者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A)歷史分析法 (B)事後回溯法 (C)後設分析 (D)再 次分析法. 此題的官方解答為D(再次分析法即為次級資料分析),由此可見:即使同樣是使用次級資料,若目的僅在於描述則為次級資料法,若目的在於解釋才為歷史比較研 究.故答案取B(次級資料分析)而捨C(歷史/比較分析).若答案為C,請提出申訴,因為官方答案不應違反考選部先前的見解.

第36題: 本題與輔大社工所97年試題如出一轍: 某社工員想瞭解該機構所服務的案主家庭平均收入,因此他從機構服務的所有個案中抽取
100戶家庭,運用這100個家庭的收入資料統計其平均數,來估計該機構的個案家庭收入,此過程是屬於:

A)敘述統計學與推論統計學 B)貝氏統計學 C)敘述統計學 D)推論統計學。然而,此題目有一重大的缺失,那就是預設了推論統計與敘述統計是互斥的; 實際上,推論統計可包含敘述統計,敘述統計卻不含推論統計. 本題陳老師建議為A(不先在敘述統計的層次上計算平均數,又要如何在推論統計層次上進行母群體的推估?),若答案公布為D,建議考生務必申訴.

 

37: 本題所描述者為方案設計,到最後赫然出現:"為達成此研究目的",令人不知所云: 這到底是方案設計還是方案評估?若是問"為達成此方案目的",答案很明顯為C(行動研究);若是為"為得知此方案是否達成目的",那就是要做成果分析評 ,答案自然為A(實驗研究).但不論是哪一種問法,都不應問"研究目的",如此將使題意模糊.陳老師建議答案為C,但不論公布答案為何,建議考生提出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wershutg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