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度社會工作師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解析

 


壹、申論題

一、某機構覺得所服務的兒童少年在兩性知識上存在有相當多不正確的觀念,故針對所服務的兒童少年辦理暑期營隊,希望透過三天兩夜的系列活動,以提升參與活動者(約50人)建立正確的兩性知識。請針對該活動提出一個研究設計,以該研究結果說明該活動是否達到預期成效,而加以推廣。

()請說明你的研究設計。(10分)

()請說明什麼樣的資料或分析結果可以讓社工宣稱該活動達到預期成效,而值得繼續推廣。(10分)

()若該社工決定以參與者對整體活動內容的滿意度調查結果做為營隊成效的呈現,請問是否恰當?為什麼?(10分)

 

【破題要領】

本題屬於評估研究之成果分析評估,考驗的是實驗設計和平均數差t檢定的應用能力。難度不低,但若要拿到保命分數,並沒有那麼困難。首先,要指出此一情境必須套用實驗研究法,且理由要說得充份;其次,可以細述每一個實驗步驟的作法,甚至畫出實驗設計圖;第三、這也是最難的一步,應用相依樣本、獨立樣本的平均數差之t檢定,以驗證實驗效果。事實上,能做到最後這一步的(以下還示範了最高難度的作法),預料應當是絕無僅有,若有也是鳳毛麟爪,因此請大家樂觀以待!

 

【建議擬答】

()由於研究者欲評估暑期營隊之活動,是否可以達到提升兩性知識的成效,屬於評估研究中的成果分析評估(outcome analysis evaluation),最適合以實驗研究法(experimental research)進行,以驗證因果關係。其研究設計如下:

1.實驗設計:採用古典實驗設計(classical experimental design),先以隨機分派進行分組、並對各組進行依變項前測、再對各組施以不同的實驗處遇、最後再對各組進行依變項後測的實驗技術。

2.實驗符號:

R O1      X        O2

R O3                 O4

3.自變項的操弄:在三天兩夜的活動中,針對實驗組,進行兩性教育課程;針對控制組,進行野外求生活動。務必要確保,兩組參與者之間無法互相聯絡。

4.依變項的測量:採用多重指標法,針對兩性知識編製總加法量表(summated-rating scale)進行測量,以使測量之信度最大化。

5.干擾變項的控制:以隨機分派(random assignment)的方式,使50位兒少都有相同機率被分至兩組,藉此可確保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所有干擾變項上皆能相等而不對依變項造成影響。

()實驗效果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內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意指實驗得以驗證因果關係的能力;二是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意指實驗結果得以推論至真實情境的能力。

1.內在效度的驗證:首先,採用相依樣本平均數差的t檢定(dependent samples t-test for difference in means),在α=.05的顯著水準下,檢驗實驗組在兩性知識的前測與後測之間是否有顯著差異。其次,採用獨立樣本平均數差的t檢定(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for difference in means),在α=.05的顯著水準下,檢驗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兩性知識的後測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2.外在效度的檢討:首先,將兩組的前測分數視為第二因子、與第一因子(活動內容)共同進行二因子獨立樣本變異量分析(Two-way independent samples ANOVA),以檢驗前測是否與實驗處遇產生交互作用(interaction effect of testing)。其次,檢討研究對象是否有某些特殊屬性,以避免犯下選擇偏誤(selection bias)。第三,檢討實驗者和研究對象的關係是否影響受試者的表現,以免產生對實驗安排的反應作用(reactive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arrangement)。

()若以參與者對整體活動內容的滿意度調查結果做為營隊成效的呈現,會有以下後果:

1.測驗效度下降:參與者對活動內容的主觀滿意度,不同於因活動內容產生的客觀成果。如此偷天換日,勢必使測驗依變項的效度降低。

2.內在效度下降:對依變項的測驗效度下降,連帶導致誤差變異量(error variance)增加;而誤差變異量增加,又會導致實驗變異量(experimental variance)下降,使內在效度因此下降。

3.外在效度下降:若以參與者的主觀感受取代客觀效果,勢必難以將實驗結果推廣至其他情境,因而使外在效度連帶受挫。

 

二、在下列各研究主題的設定下,請逐一說明你會採用何種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方法來達成?並說明你選擇的理由。

()罕見疾病家庭照顧者之社會網絡與互動歷程。(10分)

()身心障礙領域社工人員的工作滿意度與其相關解釋因素之探究。(10分)

 

【破題要領】

本題與上一題類似,都屬情境應用題。遇到此種題型,務必先辨認情境特徵,再對症下藥;千萬不要直指核心,而未交待做決定的理由。這類題型已逐漸由社會工作轉向社工研究法,往後的考生務必小心!

 

【建議擬答】

()罕見疾病家庭照顧者之社會網絡與互動歷程

1.情境描繪:若欲研究罕見疾病家庭照顧者之社會網絡,乃是由各種直接與間接之社會關係所組成,無法採用一對一的訪談法進行,因而不適於調查研究法或深度訪談法;其次,還需更進一步研究其互動歷程,這使得焦點團體法亦不可行。

2.研究設計:應採用田野研究法(field research),由研究者親身參與罕見疾病家庭照顧者的社會網絡之中,以觀察者的參與(observer-as-participant)或參與者的觀察(participant-as-observer)的方式,進行局內人的、過程性的研究。

()身心障礙領域社工人員的工作滿意度與其相關解釋因素之探究

1.情境描繪:若欲研究身心障礙社工員的工作滿意度,必須訴諸當事人的自我陳述,無法以觀察法的方式進行;又因要探究影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因素,小型的非隨機樣本會造成過度推論(overgeneralization),故應以大規模隨機抽樣進行之。

2.研究設計:應採用調查研究法(survey research),採用大規模隨機抽樣(random sampling)、藉由結構性問卷(structured questionnaire)、所進行的結構性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為了在訪談過程中具有良好的控制、且問卷設計上可採較複雜的項目形式,宜採用訪談調查(interview survey)的方式進行。

 

貳、測驗題(僅討論有疑義的試題)

第10題.下列量化研究中決定樣本大小的敘述,何者正確?

(A)它可由「待分析變項數乘以統計程序所需每個變項之最小樣本數」所決定

(B)它可由「研究者所決定的抽樣間距(sampling interval)」所決定

(C)它可由「按數量成比例的機率抽樣(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簡稱PPS)」所決定

(D)它可由「母群體越小、樣本就必需抽得越大」這項描述所決定


※疑義:無解,按理應送分。

理由:有關樣本數的決定,最重要的是抽樣誤差、信心水準與考驗力的估算,而與所有選項皆無關,本題應送分。官方答案指出,樣本數是由「待分析變項數乘以統計程序所需每個變項之最小樣本數」。然而,這等於假定每個樣本所提供的資料僅限於單一變項,因此變項超過一個以上之時,便應讓樣本數連帶增倍。但這樣的認定,已然錯誤,舉例如下:

樣本

性別

年齡

受教年數

收入

1

2

 

 

 

2

1

 

 

 

3

 

22

 

 

4

 

38

 

 

5

 

 

16

 

6

 

 

19

 

7

 

 

 

36000

8

 

 

 

24000

官方答案之意乃是:為求表達簡便,設一個變項最低要求2人,4個變項便應有2x4=8人。然而,我們在資料蒐集時,務必要確定每位樣本、都應填答每一變項的資料,否則即算為遺漏值。樣本大小不是以此計算,官方答案之見解錯誤。

※參考:當代社會研究法,W. L. Neuman著、王佳煌等譯,pp.381-383。台北市:學富文化,2002。

 

第14題.某問卷之問項為「市長應該花更多納稅人的錢,來確保本市市民享有老人津貼的福利」。上述問項犯了何種錯誤?

(A)誘導性 (B)雙重否定(C)事後回溯(D)聲望偏誤


疑義:無解,按理應送分。

理由此一敘述並非誘導式問題(leading question),更正確地說,依照W. L. Neuman的見解,應屬錯誤的前提(false premise),意指在提問之時,設定了多餘的條件,使得某些受訪者不知如何回答。例如:若是有人希望發放老人津貼、但不希望從稅金支出,請問該如何作答?以嚴格的標準而論,本題應當全體送分。

※參考:當代社會研究法,W. L. Neuman著、王佳煌等譯,pp.441。台北市:學富文化,2002。

 

第26題.下列有關質化資料分析編碼(coding)的敘述,何者錯誤?

(A)編碼是機械式的將資料縮減、並加以分析歸類的工作

(B)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是研究者根據最初的研究問題或文獻概念,讓大量資料濃縮成幾個類別的方法,它的抽象程度最高

(C)主軸式編碼(axial coding)是資料的第二層過濾,目的在把開放式編碼所得結果加以組織,使產生新概念的方法

(D)選擇式編碼(selective coding)是研究者對資料的最後一項處理,目的在聚攏已發展的範疇,並藉此形成核心概念


※疑義:答案應為B、C皆可。

※理由:B的中選原因在於:開放式編碼不是抽象程度最高的;C的中選原因在於:主軸式編碼不是產生新概念(範疇),而是把範疇之間的關係加以連結。

※參考:來自紮根理論法的主要推廣者之著作,質性研究概論(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Anselm Stauss & Juliet Corbin著、徐宗國譯,pp.109-112。台北市:巨流,1998。
 

第33題.下列何者不是分層抽樣(stratified sampling)的特徵?

(A)母體被分成內部異質的次群體(B)企圖使次群體內同質,而次群體間異質

(C)抽樣時從次群體內隨機選取元素(D)比簡單隨機抽樣更具代表性


※疑義:答案應為A、D皆可。

※理由:D之所以也能中選,原因在於:分層抽樣和簡單抽樣何者較有代表性,無法一概而論,而是要視母群體之性質而定:若是異質母群體,當然分層抽樣勝出;至於同質母群體,則是簡單抽樣較佳。

※參考: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上冊,Earl Babbie著、李美華等譯,pp.336-337。台北市:時英,1998。
 

第34題.下列有關質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差異,何者為真?①量化研究根據的理論是邏輯實證論;質化研究根據的理論是詮釋論 ②量化研究所運用的邏輯是歸納法;質化研究所運用的邏輯是演繹法 ③量化研究假定實體(reality)是靜態的;質化研究假定實體(reality)是動態的 ④量化研究的結果是特殊的,可概推的;質化研究的結果是完整的,不可概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疑義:本題無解,按理應全體送分。

※理由:的敘述中,表示量化研究的結果特殊而可推論、質化研究的結果完整而不可推論,與一般學術見解相反。通常皆認定,量化研究遵循通則式取向(nomothetic approach)(普遍),因而得以推論;質化研究遵循個殊式取向(idiographic approach)(特殊),因而難以推論。

※參考:關於量化研究是"特殊的"、質化研究是"完整的",出自簡春安、鄒平儀所著,社會工作研究法,p.128。台北市:巨流,1999。然而,此處的"特殊的"與"完整的"之譯名有誤導之嫌,並不適當。若作者所言"特殊的"英文是意指specific,那應譯為"特定的、明確的",以顯示研究主題經過適當裁剪,因而研究結果可推論至更寬廣的時空環境;至於"完整的"英文若是指"integrated",最好譯為"模糊的、含混的",以顯示研究主題專注於特定的研究對象,且其研究結論難以跨出此一研究對象。這兩詞的譯名是如此混淆,若命題者指出簡鄒二氏之著作當作根據,並不充分。

arrow
arrow

    powershutg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