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碩士班 甄試正取第二名

 

  過了這麼久才回來寫這一篇甄試上榜心得,真的很不好意思,希望以下所寫的對各位有一點點的幫助︿︿

我是台北大學社會系學士班的學生,雖然是本科系,但是對於自己大學三年所學實在沒什麼把握,除了在實際操作也就是一些社會學統計軟體及問卷上的有經驗之外,其實我對自己在社會學上的專業知識不太有信心,因此再大三結束那一年應室友推薦開始在國家上社會所的課,目標是犯罪學相關類所。

從補習到推甄上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卻收穫很多,陳遠老師讓我學到在大學本科系三年都學不到的東西和態度,讓我了解社會學真正美麗的地方,以及如何成為一個積極的社會學人(系上老師都有種出世無為的精神)。

快切入正題吧︿︿當時我要報名推甄時為時不晚,恰好是推甄截止日前四天,(所以各位同學一定要早點準備別這麼趕,心臟要很強><),我甚至還沒買簡章,於是向也有意願要廿犯罪學相關類所的讀書會同學詢問簡章內容及準備事項,當天開始構思研究計畫的題目及其他準備事項,心想至少我不是推甄截止了才看到,真是不幸中的大幸阿!(要隨時留意想推甄系所的網站)我覺得我好像講太多廢話了(老師如果覺得不必要的話再幫我刪掉,3Q

接下來我列點式的說明比較不會離題

推薦信:找一位了解自己的老師,另一位可能就要和所希望就讀系所的領域有相關的老師來寫。自己可以先擬一份自己的資料,有做過的報告,會操作的軟體這些資訊給教授,讓教授知道該怎麼推薦你這個人。

自傳讀書計畫:大家都說自傳老師不太看,但我發現中正的老師好像還算看得仔細,但只要自傳是自己寫的,沒有造假,其實就沒什麼好怕的。多寫一些自己參加的國際性事務的心得,還有為什麼要上這一所的動機都要仔細著墨,讓他們覺得你要上這一所並非偶然,而是早有準備。即使他們沒有看,準備這些對之後面市也相當有幫助。讀書計畫可以寫將來你希望的學習路線,未來的藍圖,像是出國進修、考檢視官、觀護人等等。

研究計畫:盡量與系所目的相同,像中正犯防當初我聽說是比較走觀護人路線的,因此我的研究計畫就也盡量與偏差有關,但要盡量新穎,才能引起老師的注意,當然內容也是要扎實點,我當時寫完,雖然時間很趕,但還是拜託老師幫我看一下,感老師趁空堂休息看了我的研究計畫,並給予我很多的建議、可加入的理論等等,使我的研究計畫更加充實。

以上是所有報名繳交資料的準備。接下來關於口試:

中正犯防會公開的在第一階段讓所有學生都通過,在第二階段才作篩選,所以學弟妹們送出資料之後,就可以開始準備第二階段的口試,幾乎不用擔心會不會過第一階段的問題。(我打電話至系辦問第一階段結果時,系助教說,第一階段都過阿!通知之後會寄去)

口試

  口試時間總共七分鐘,非常準時開始,所以要在規定的一小時前到達,讓自己情緒穩定下來。那邊會有口試考生休息室,裡面氣氛很沉重,容易緊張的學弟妹可以不用進去,在電梯旁秋千處休息也可以,總之讓自己心情平靜下來,培養自信的態度,我們一位教授跟我說:「進去你就是大人了,好好跟他們談你的研究計畫,要有自己的見解,遇到不會的問題可以說:恩,我之前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不過我認為…”」一進去教授會先請你做兩分鐘的自我介紹,當然是學校姓名,還有為什麼要廿此系所,介紹完即可將你的書面資料呈現給教授,(交給旁邊的學姊就可以,會有人幫你成給教授)像是你的一些作品等等,來突顯自己的特殊性。自我介紹的時間越長,教授問你的問題就越少,所以如果害怕被問到太多太艱深的問題,就可以準備稍微多一些的自我介紹,當然如果對自己的研究計畫有自信,想多談,就可將自我介紹時間縮短,總之教授會將所有時間控制在七分鐘,不會超過。

  最後祝學弟妹都能心想事成進入理想的研究所就讀。現在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在此由衷感謝陳老師的教學,如果不是老師,我對社會學的信心,以及拿到犯罪防治這條路的門票,兩者都可能只是空談。也謝謝讀書會所有的同學,在共同對社會學的討論中,激烈的辯論;在疲憊無力時,互相的扶持。謝謝!

 

宗教的規訓與犯罪

──以八家將為例

宗教究竟是防治犯罪還是成為犯罪的幕後黑手?

 

研究計畫 

作者:周怡華


摘要

 

  在西方歷史中,一直以來宗教扮演著喚醒人們道德良知的角色,對於促進社會制度,改善社會安全,皆有重大的影響力。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強調,宗教是帶動西方自封建社會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中很重要的一個催化劑。而涂爾幹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書中,認為宗教乃是建構社會的集體道德與規範,也是促成社會整合與穩定的主要機制。

  然而在十字軍東征的歷史裡,宗教卻又成了戰爭的理由。在西方進入現代社會後,也許宗教已經不再如中古世紀的社會一樣,在許多的生活領域中都有著絕對的主導力量,但是它在文化、精神領域方面的影響力卻仍不可小覷。人的行為無不受到認知的影響,認知又受社會價值、道德、習慣影響,然而對於教義解釋的不同,卻有著指引犯罪行為的可能性。

  在中華文化體系中,每當我們論及宗教,不外乎令人憶及的是佛道兩教,然而在台灣,實際上比例最多的卻是民間信仰。民間信仰的影響力在傳統社會相當的強大,但由於其欠缺獨立組織、專職人員、經典,而被許多人錯誤地認為「宗教在中華文化並不重要,或者中華文化沒有宗教的結構體系(Yang197021)」。

  然而一些民間信仰中的傳統文化活動,卻又似乎與幫派、犯罪息息相關。比方如八家將。「八家將在信仰意義上,具有刑求妖邪的權威,是勇猛威武的陣頭。但近年來有不少的八家將陣頭,已經由不良組織、角頭、黑道操控,更常吸引中輟生、以及在學校家庭制度下被邊緣化的少年加入,並在廟會之餘,有鬥毆、使用毒品等犯罪事項,八家將由傳統藝術文化逐漸質變為犯罪團體,部分台灣黑道組織與廟宇也藉此陣頭擴大組織 (吳秉憲,2001)」。

  據側面了解有此情形,但對於幫派介入的多寡、介入的原因,卻不甚清楚。有鑑於此,在這篇研究中,除了解幫派介入程度外,學生將自八家將的角度切入,了解在操演八家將,並同時參與幫派組織的青少年們心中,八家將到底具有何種意義?是宗教?是信仰?而犯罪行為與宗教信仰在他們心中又是如何彼此交融、調和?

 

研究目的

  這份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從曾經、正在、想要參與八家將的受訪者,三方面去做深入的訪查,而非流於外界的揣測。觀察他們之間所擁有的各殊性及特殊性,進而整理出犯罪行為與八家將團體是如何的交疊在一起。是八家將的宗教精神在血氣方剛的青少年們身上起了作用,使他們誤入歧途?還是由於社會對他們的邊緣化,使得他們為了得到自身的正當性、成就感而投身那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抑或是如Cohen所述,是對主流中產階級在文化上和價值觀上的一種反抗?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八家將都對社會帶來不良影響,近年來許多八家將團體也致力於民俗的推廣。但令我們興趣的是,八家將原是一種道教信仰中,安慰人們心中的恐懼,而在陰間捉拿鬼魂、賞善罰惡的作用,帶有著善惡終有報的中國傳統價值觀。它是如何與犯罪團體有如此高度的相關?若是由於幫派滲透導致八家將的污名化,然何故是八家將而非其他傳統文化活動?是媒體渲染?抑或是它的教義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幫派組織的自我正當性?這其間的關連是否並不如我們想像──只是青少年涉世未深所致?而宗教又究竟是道德上的規訓抑或是促使犯罪幕後的黑手?

 

簡要文獻探討

 

  美國犯罪學家Hirschi的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中強調人本性為非道德(amoral)的,需要外在法律的控制以及環境的陶冶與教養這些大小不同的外在力量—社會控鍵(Social Bond)來使人免於犯罪。

  而Cohen的幫派副文化理論中,其基本論調認為低階層青少年的犯罪行為事實上是對中產階級文化價值觀的一種反抗。由於目標與手段的不一致,導致低階層青少年感受到因文化衝突產生的身分挫折(Status frustration)而具有相同挫折的小孩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種與社會大文化相反的犯罪副文化,以相互慰藉。但此理論卻缺乏實證支持,因根據Cohen理論可推得:越想上進的孩子,因挫折感越大,越有可能成為偏差者,然而實際上我們卻鮮少看到這樣的例子。

  這些理論均認為社會規範是使人免於接近犯罪行為的良藥。但綜觀歷史,我們認為建構社會的集體道德與規範,也是促成社會整合與穩定的主要機制的「宗教」,卻又為何與幫派產生連結?這樣良與惡的連結是如何化解其間的衝突而得以彼此交織?

  台灣的信仰所佔比例最多的是傳統民間信仰,台灣本土並未出現探討宗教與犯罪問題的相關文獻,除吳秉憲在其論文中曾表示對於傳統民俗活動八家將精神因眾多原因而淪喪深感惋惜外,並未有相關文獻做進一步探討──傳統民間信仰儀式中的八家將,與犯罪之間高度的相關之原因究竟為何?道德規範的集體意識所形成的宗教究竟如何與犯罪相連結?台灣傳統民間信仰的宗教規範與犯罪間的關係,將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釐清。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適當性

為能全面了解不同階段受訪者的觀念及想法,本研究分三面向進行,對於:

l         正在擔任八家將者:

對於正在擔任八家將的受訪者採田野研究法(Field Research),深入受訪者周圍現象進行觀察,不經過任何更動或安排。並從觀察中尋找八家將團體組織方式,了解他們的互動、頻率、溝通型態、及導向,以及這些不同模式間的進展和變化。研究範圍將不僅止於廟會上家將團的操演,若情形許可,將延及與研究議題相關之其他活動。

l         曾經擔任及正要擔任八家將者(各兩位):

對於曾經擔任八家將,以及想要擔任而未擔任八家將的受訪者,採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 Method)中的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此法不但能注重探索受訪者內心深處的主觀的感覺,更能避免訪談流於鬆弛無重點。我將會設計若干封閉式問題訪問受訪者,並在每一個訪談問題的後面緊隨著一些開放式問題,用以詢問受訪者的感受、認知與內在想法。

 

研究者的不可替代性

  由於學生自幼即生長在佛教信仰的家庭,家中長輩對於佛教以外的宗教皆有極端的偏見,但自己希望能以客觀的角度看見事實的真相,了解一般民眾、媒體污名化最深的八家將,的真實情況。

  在國中時期,班上有許多同學,曾經從事此類活動,學生將自國中時期的網絡著手進行分層立意抽樣(Stratified Case Sampling),選擇同學中曾經操演八家將,並有打群架以上犯罪或偏差行為的對象,進行深度訪談之半結構式訪談。

  而田野調查由於極需要被觀察者的認同,因此我將利用國中同學的網絡,作為我進行參與者的觀察(participant-as-observer)的中介,認識其所屬家將團的成員,取得被觀察者的認同後,將有助於我了解,除隱私的資料外,許多外人所不能獲得的資料。

 

研究的倫理性

  當研究者單獨置身實地,即使研究者已相當清楚一般倫理議題,但倫理上的兩難仍會在觀察以及互動過程中不經意的出現。此次研究可能面對的問題有

1.         欺騙:在實驗過程中,尤其是田野研究,未取得資料,將有可能隱瞞研究的進行,或是以假身分、姓名、認同等形式出現,但學生將固守研究倫理,待紀錄結束後告知,再與被觀察者協商,取得同意後方將其納入分析範圍。

2.         保密性:最親近資料來自信任關係,研究者有道德義務維持資料的保密性,學生將固守研究倫理,一概不將其資料透露,並不在田野筆記中顯示出成員姓名及原綽號,以研究者自行取代號方式紀錄。

3.         與偏差者交涉:有鑑於此研究議題與犯罪相關,若不對被觀察者過往犯罪行為資料的詢問,將使研究無法進行。因此,對於受訪者的犯罪行為資料,Fetterman稱為「罪惡的知識」(guilty knowledge),採以下原則:(1)尚未公開之「無被害者犯罪行為」,以隱匿其姓名、綽號保護之。 (2)其他犯罪行為將以抽象概念問及其對該類犯行之想法,不問及內部細節。學生將與受訪者有明確的協議,避免面臨額外的兩難,或觸及法律問題。

4.         安全性:學生將盡力採取各種手段將風險與傷害降至最低,如預期某次的行動可能造成傷害,學生將採事後對受試者進行追蹤調查取代參與調查,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與傷害。

 

預期結果

 

  近代,一般大眾對於八家將的看法多為負面,「參與者多為中輟生幫派介入家將團已缺乏嚴整的紀律社會對八家將組織不瞭解(吳秉憲,2001)」。

然而,筆者除了對中國傳統、以及對道教八家將精神的淪喪深感惋惜外,並未進一步探討傳統民間信仰儀式中的八家將,與犯罪之間高度的相關之原因究竟為何?也許在傳統民間信仰中Hirschi的社會控制理論中的Social bond並不全然是防止犯罪的作用?也許Cohen的幫派副文化理論身分挫折並不能全然解釋青少年的行為選擇歷程?就讓我們透過研究從中深度的剖析、了解。

  本研究預期的結果,希望從受訪者的親身經歷,對於八家將與犯罪組織的連結有所澄清,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及深度訪談,深入邊緣青少年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生長歷程,去發現八家將之所以與犯罪有如此高度的相關,背後所蘊藏的原因。教育對人的影響至深至遠,良好的教育能使孩子遠離犯罪的邊緣,因此希望此篇研究能察覺出與犯罪相連結的幕後真正原因、進而徹底洞悉問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振寰主編《台灣社會》,台灣的宗教與社會,郭文般,2002,巨流出版社。

2.         蔡德輝、楊士隆犯罪學》,五南出版社。

3.         蔡德輝、楊士隆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社。

4.         黃富源、范國勇和張平吾(2002)。《犯罪學概論》。

5.         柯朝欽、鄭祖邦譯,《社會學理論()()George Ritzer & Douglas Goodman ,修訂第六版。

6.        許春金(2000)。《犯罪學》,修訂四版。

7.         吳秉憲《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19期,20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wershutg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